尊龙凯时发挥好团队式教学的优势
发布时间:2024-01-01 19:40:38

  尊龙凯时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在主体班教学中采用了团队式教学形式,准确把握团队式教学的特点,注重发挥团队式教学优势,在干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团队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多名教师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团队中既有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也有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群体尊龙凯时。团队式教学首先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有共同的任务,就是面向同一个学员群体,联合开设一堂课。其次是有分工也有协作,并且团队成员乐于为完成教学任务贡献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团队式教学实施方式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主题的现场讨论互动;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致力于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满足学员的需求。党校学员不同于一般的成人,他们大多都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领导工作经历,学习需求明确,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都是一线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员提出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综合知识,而教师个人具备的知识、专业和经验往往存在局限性,团队式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尊龙凯时,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满足教学需求。

  拓展了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在团队式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提早到备课阶段;教师团队与单个学员或学员整体的互动,有利于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教相长。

  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团队式教学由于教师集体备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展了对教学内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合理搭配结构的教师团队组合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使其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课堂的掌控都有了很好的体验,老教师的传帮带对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一条有效、快捷的路径。

  团队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课堂形式生动活泼,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无疑是适合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提升培训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马列主义教研部开设了“党章发展的历史与启示”新课。此门课程的特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跨度大,涉及每一次党章修订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背景,并且涉及学科的脉络长、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点多,短时间内靠教师单打独斗梳理研究起来尊龙凯时,难度很大。而团队式教学的成员构成是由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个性以及不同性别的组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第五分校充分认识到团队式教学互补性强的特点,将团队式教学引入“党章发展的历史与启示”新课。

  马列主义教研部的教师组成团队,按专业特长将教学内容合理分工、分别攻关、扬长避短,确保质量。在授课过程中由“60后”“70后”“80后”组合的教师团队,采用类似主持人访谈的形式展开了党章历史的介绍和陈述。不同年龄、经验和个性的教师组合让人耳目一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讲授的吸引力。青年教师的活泼、老教师的稳重,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由于大家准备充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内容熟练、过程流畅,获得了学员的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形式通过学科互补增强了授课的深度。在党规党纪的学习专题上,我校法学教研部教师与党建教研部教师组合成团队,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深度解读,在两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对比分析中帮助学员加深理解,学员反响很好。

  通过科学设计、统筹安排,团队式教学的优势在我校的干部培训中,得以充分体现。

  团队运行互动性强。第一,教师团队的互动大大加强。团队式教学意味着同一堂课,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多人“同台表演”。团队成员在备课阶段从主题的策划、任务分工、整合串联,到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和补充观点的总结概括,无疑都需要充分沟通交流,在互动中激发思维,产生创意。第二,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强。我校在教师团队式教学中,改变过去由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模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开展问卷测试,等等。在听取学员的反馈中,精准把脉学员的需求,或详细解读,或明确告知,真正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第三,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强。学员本身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一线的部门领导,即使在工作中有相似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学中学员的小组讨论、学员之间的互相解答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深化研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员在充分讨论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团队式教学注重学用结合。我校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与当前学员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将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上的探讨相结合,有效地充实丰富了理论体系,也解决了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意愿和热情。在党章党规党纪的相关学习专题中,我们采用“问题抢答”“案例点评”等教学形式,重在促使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结合,使知识在解决问题中传播、在体验反思中强化,最终在行为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