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北京科技大学:发挥高校科普教育资源优势赋能秦安乡村教育振兴
发布时间:2024-01-12 21:43:40

  尊龙凯时教育帮扶是高校持续释放助力乡村振兴潜能,丰富教育振兴乡村、助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在教育帮扶工作中,高校既可以发挥教师掌握学科领域科技前沿知识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同时,科普教育是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内在需要。囿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资源支撑等方面的多重限制,秦安中小学科普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薄弱。因而,学校聚焦秦安教育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挖掘资源,大力推进学校科普资源优势与秦安科普教育需要的耦合,通过搭建平台、开发课程、强化师资等有效举措,支持秦安乡村学校科普教育发展,有效助力秦安县乡村教育振兴。

  (一)打造科技品牌,将学校科普教育最新成果和先进理念引入秦安科普课堂教学

  学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团队先后自主研发了“模块化线圈电磁炮”“多线圈磁耦合谐振实验仪”“可调压缩比的斯特林热机实验仪”“磁悬浮实验仪”“多级磁阻式电磁发射实验仪”“超声悬浮实验仪”“超级电容器”“喷水推进蒸汽船”等10余种教学设备并应用于秦安科普活动中,服务秦安中小学生10000多人次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获得较高评价。“模块化线年科技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举办的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在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讲台上的发明家——自制物理科普展教具展演”中获二等奖。

  (二)推进科教融和,将学校科普教育工作势能转化为秦安乡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动能

  学校面向秦安乡村中小学开设的科普教育课程主要基于秦安需求,由多年科研、指导竞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果孕育转化而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物理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的科学实验及制作,旨在提高学生兴趣,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一类是科学性较强、与现代应用技术联系紧密的探究实验活动项目,旨在拓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一类是基于秦安本土资源,旨在将学校比较优势与秦安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促进本土校本科普教育课程研发,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通过互动、思考、实践,让学生尽情体验科技的神奇、实验的美丽,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关注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启蒙科学的实验方法,拓展知识视野,点亮孩子的科学梦,助力青少年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三)汇聚优质力量,持续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助力教育科普事业发展

  聚合学校附属学校与首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帮助秦安巩固教育帮扶成果,按照“全面覆盖—精准高效—长效机制”的进阶思路,持续从师资培训、学生发展和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助力秦安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通过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每年暑期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大学、走进科研实验室,获得“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体验,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学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携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教育扶贫”甘肃省秦安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赴秦安县开展“送教下乡”教师培训及定点帮扶工作调研。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科研大团队、科协学生志愿团为辅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研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科普资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

  一是学校充分聚合全校科技资源优势,盘活各类实验室资源,依托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组织具有丰富科普教育经验的教师自主研发科普仪器,把多年的教学成果辐射到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中,根据中小学生认知规律,潜心设计开发了60余个面向中小学的科普活动课程,全部面向秦安中小学开放。

  二是设立“在地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带不走”的科普教育平台。自2019年起,学校在秦安3所中学建立“北京科技大学乡村学校科普教育基地”,捐赠自主开发的“电磁炮”等科普实验设备,为远程开设基础科学实验课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学校引进北京少年创客教育科技研究院价值100万元的面向小学生的单片机创意机器人课程,用于全县17个乡镇学区单片机科普教育器材的使用,有力支撑了相关课程的建设。

  三是举办高层次“钢铁脊梁向未来”科普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等科学家和知名中学负责人共同研讨科普教育创新发展,专设秦安教育帮扶研讨环节,由秦安6所乡村中小学校长做专题交流发言,并以线上形式将论坛向秦安全县中小学教师开放,增进了秦安中小学对“双减”背景下高水平科普教育的理解,为做好秦安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提供了解借鉴。

  一是学校积极联合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面向秦安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举行专题培训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科普教育作为专题板块,聚焦新课标要求,邀请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担任授课老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互动研讨、同伴互助尊龙凯时、反思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秦安县中小学教师科普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深入开展教师挂职锻炼活动,选拔秦安骨干教师到北京科技大学附中、附小进行挂职锻炼和驻校交流学习,让山区教师深度参与科普教育工作,了解科普教育平台建设、组织形式、课程建设和实施效果,不断开阔眼界,全方位提升科普教育水平。

  三是坚持“送教下乡”,每年暑期组织骨干教师赴秦安开展“教学工作坊”“智能车夏令营”等活动,覆盖秦安中小学教师近2000人次,在不断扩大师资培训覆盖面的同时,有效促进双方教师的面对面深入交流,增进了学校教师对秦安的了解,增强了学校科普教育资源与秦安实际需求的对接。

  一是开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i科学·科普云课堂”,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科学实验云端课新模式。自2021年起,确定五个专题,涵盖线圈电磁炮探秘与制作、磁力小火车制作、自制光学魔术墙等内容,覆盖王尹、陇城、刘坪等秦安8个乡镇学区的近万人次中小学生,有效激发秦安中小学生探索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获得师生一致好评,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受到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权威主流媒体报道。

  二是每年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到秦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大思政教育全局。引导社会实践团把科普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充分开展调研,紧密结合秦安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到乡村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年均参加大学生50余人次,覆盖秦安中小学生800余人次。

  三是组织国际学生走进秦安,开展“感知中国·秦安行”等国际化的文化和科普活动。国际学生向秦安中小学生介绍自然资源、地理状况和历史文化等,孩子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也大声学着用各国语言问好,近距离感受外面的世界,埋下希望的种子。国际学生通过自发组织的募捐活动,已经为当地两所中学捐赠了300余本世界文化类和科学类图书,在学校援建的“梦想教室”建立“国际图书角。

  四是实施“手拉手”提升计划,自2019年起开展“手拉手共度六一”游学北京活动,组织秦安县12名贫困家庭小学生与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共度儿童节,参观中国科技馆、大学科普实验室、北京著名高校等,开阔孩子们的科技视野,丰富了山区学生成长体验。

  秦安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科普教育提供了文化支撑。学校在教育帮扶工作中,树立“文化+”科普教育工作思路,把秦安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资源。

  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科普教育资源。大地湾遗址位是新石器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依托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3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100多名代表参会,举办“大地湾文化、女娲文化推广学术文化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座谈会”“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训班”等系列活动,有效提升秦安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度,丰富了具有鲜明秦安特色的文化科普教育资源。

  二是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教育资源。秦安彩陶工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前期多渠道帮扶康坡村彩陶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在秦安康坡村陶艺帮扶车间建立中外青年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校地中外青年学生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动员省级非遗传承人与小学教师合作开发《陶艺》校本课程,在秦安一小、古城小学等学校开展现场教学,丰富了学校科普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