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县中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发布时间:2023-12-18 16:13:26

  尊龙凯时不由自主想起22年前,我们那一届的高考。县中的一个年级考上了5个清北,985高校一大堆,我们班的平均分超一本线。

  最近,看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的田野调查,我对“县中为何衰败”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同样从县中走出来的林教授,深入陕西、广东、安徽、河北、湖南和江西6个省份的7个县域;

  历时3年,调研走访了25所不同层级的学校,包括9所高中、3所初中、10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

  书中,林教授指出,在中国,有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

  我们天天都在说鸡娃、说内卷,大城市的家长们为孩子升学操碎了心,育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

  有经济能力、人脉关系的家庭,或是孩子本身就学习好,家长会早早地就想办法,让孩子离开县中,去市里的优质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了。

  他们之中,有些是留守儿童,有些孩子家庭情况复杂,有些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为其提供经济、文化甚至情感方面的支持。

  这些父母们能做的只是鼓励和支持孩子:你能读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供到什么程度。

  这些留下来的孩子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投入、竞争意识、职业规划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几乎不参与课外补习,把大多数课余时间放在刷手机、看电视和做兼职上,只有少数的重点班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进行额外的学业训练;

  他们不了解严酷的社会竞争,也没想过自己以后要读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发展。

  他们也很难真正尝到互联网带来的教育红利,而只能被网络快餐带来的即时娱乐,拖向更晦暗的未来……

  此外,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一些孩子还会受到过来自陌生人、同学甚至亲属的性骚扰和侵犯。

  弱小的他们不知如何面对,有的孩子为此辍学,有的孩子精神失常,还有的孩子割腕轻生……

  复杂的家庭结构和缺失的父母陪伴,无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避难港,学校也没能充分发挥“庇护所”的功能,无法在危机发生前予以有效的教育和防范。

  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合力,当事情的负面影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学校只能被动地排斥和处分相关的学生,让学生独自面对成长的伤痛。

  02.在“成绩至上”的阶梯之下,村小和县中的孩子成了“被淘汰”和“被抛弃”的对象

  十年前,林教授在富士康调研时,访问了100多名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曾就读于县中。

  一位高一学生家长说:“两个小孩到县中念书是自己考上的,我的大女儿考了班里第一,当时考上了,但是刚好要分片了,她回家就哭,说妈妈我上不了县中了。后来大女儿初三考到了县中,就特别开心。”

  如果县中没有“没落”,这些孩子本来可以在一支水平不错的大队伍中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不是前排,也可以随着大部队继续向前走。

  在多数教师眼中,这些孩子是“不值得投入”的,他们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未来也许注定会成为社会。

  孩子们对于课堂和教学环境也有基本的感知,能够模糊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放弃”。

  他们之中,有一半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氛围、课堂纪律、宿舍环境表示不满,说“不希望未来自己的子女进入这所中学读书”。

  就连县中重点班的学生,也直言“这里教学质量不好”“不会建议家里亲戚的孩子来这里读书”。

  “双向放弃”之后,这些县中的孩子更容易自我放弃,最后带着自怨自艾的心情步入社会。

  在单一的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判标准面前,教育俨然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一员。

  各个利益相关者看得越来越清楚:生源是市场中的流动资源,升学率是价格信号,而生源争夺便是市场竞争行为。

  大家都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面对整个环境,只能投身进去,然后谁都动弹不了。

  按照这个逻辑,县中只能被动接受优质生源流失、优秀师资调走及财政投入不足的局面。

  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你越拿分数断定他的未来,他的未来就越只能靠分数决定。

  “但凡过早地把一部分学校挑出来,认为它是好的,过早地把一部分人挑出来,认定他是好的,那么两者一结合,对其他人来说,就是被抛弃的。但教育不该是这样的。”

  “基础教育不应该是这样一种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在看过一些县域中学成功改革的案例后,林教授提出,有几样东西是县域教育中应当保留的,甚至这些东西,也应该被教育改革所吸收和倡导:

  可是学校本该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的场所,在学校里收获的友情,甚至爱情,这些情感资源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她高中时就读于重点班,因为学校和老师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导致一个班的同学之间,关系都比较淡漠。

  紧张、激烈的竞争感如影随形,大家各顾各的学业,不愿意互相帮助,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彼此支撑和陪伴。

  “也许最朴素、最真挚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来衡量的。

  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站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回顾曾经,这位小伙伴觉得,那个时候大家都好傻,同学之间会过度竞争、盲目对比,导致内耗严重。

  现在看来,人的一生需要竞争的,哪里只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呢?整个县、市、省,乃至整个国家,类似的高三重点班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况下,同班级的同学,是抱团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好,还是你争我夺、空虚内耗好?

  学校和老师们似乎也不太关心这些,大家忙着“拔尖”,因为只要出一个清北,那一年学校的KPI就完成了。

  在经济发达地区,热火朝天的鸡娃大军是一个极端,相比之下,县中或许才是应该“热烈”起来的地方——

  这两天看了最新一期的读库,其中毕业于衡水中学的杜萌同学写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

  作为旁观者,一直对衡水中学充满好奇,一个地级市中学一年考取100多个清北,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苦学、刷题,这些是不看文章都能想象到的,但看完杜萌的文章,还是心头一颤。为了节省吃饭时间,学生都用勺子,有的孩子几年只吃省时省事的包子;早晚不洗漱、一个星期不洗澡很普遍;频繁的周期性考试,每次考完都按成绩重新划分实验班、重点班......

  看的出来,她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衡中高中三年对她思维模式的影响。在那样极端环境下完成从孩子到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那3年,她完全脱离了社会,每分钟都在学习学习学习,关键是她已经接受尊龙凯时、完全习惯、内心肯定这种极致的生活模式。以致上大学了,完全慢不下来、不能忍受“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去吃饭、梳洗打扮、等待快递......在衡中,老师规划了所有的时间,离开了衡中,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她很不快乐,甚至痛苦,但到文章的最后,她也没有批评批判衡中一句,至少在那里他们学会了为了目标、全力以赴。

  看完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会送两个孩子去衡中吗?如果告诉我,孩子可以考取清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