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外向型”学习空间:国际学校的学习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布时间:2024-05-09 18:57:50

  尊龙凯时。早在2006年,美国教育学家Diana G. Oblinger就在《学习空间》一书中指出,并从学生的变化、技术发展和对学习的理解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空间设计的趋势。英国学习技术联合会ALT(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随着研究的深入,“外向型”学习空间的理念被提出。这一理念主张打破空间之间的界限,强调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近年来,这种学习空间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所采纳。那么,这种“外向型”学习空间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为什么被广泛采纳?它又是如何满足教师和同学们需求的呢?

  学习空间通常指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包括正式、非正式和虚拟三种。正式的学习空间有大礼堂、教室和实验室等;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有休息室、户外学习区等;虚拟学习空间主要有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在线环境等。

  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的教育模式的要求。对于国际学校而言,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制度上各有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在设计学习空间时所要考虑的因素。

  国际学校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致力于提供丰富的课程与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在艺体文娱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此外,国际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打造校园内的国际交流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课堂模式上,国际教育也和传统公立教育有所区别:

  不同于传统的大班教育,国际学校通常采用小班教学,班级规模较小,具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

  国际学校实行走班制,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而是根据科目或者教学层级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

  国际学校的课程传授地点不局限于教室,校园草坪、咖啡厅、图书馆以及校外的社区、博物馆等地都可以是理想的授课场所。此外,在接受教师授课之外,学生们还会有充分的活动和讨论时间,并被鼓励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师生间的协作。

  总之,国际学校的各项制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为其差异性的学习成长、兴趣发挥与自我实现提供积极而宽广的发展平台。[2]

  为了适应国际学校的小班教学、走班制以及丰富的选修课与课内外活动等特点,校园内需要有大量种类丰富且专一化的活动空间,以及大量舒适、开放的交流场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在设计学习空间时,采用了“外向型”这一设计。

  “外向型”学习空间并不以基本的教学单元为中心,而是以教学单元为原点、向外部公共空间辐射。因为国际学校的活动不局限于教室内部,而对艺体空间尊龙凯时、活动空间的利用比率高。

  此外,为了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学的多样化,各个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也不是简单的罗列与连接,而是结合空间属性与行为特征进行有机组织。[3]

  “外向型”学习空间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但其本质都在于弱化学生与某个固定教室或固定位置的联系,强调学生在校园的任何空间、任何场所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这一理念。[3]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国际学校通常从三个方面构建“外向型”学习空间:灵活集中的功能区设计、去中心化的教室布局、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

  在中国,许多国际学校已经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外向型”学习空间,如重庆哈罗礼德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橘郡美高中国总校等。它们从主要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传统的校园空间设计通常将教学区与文体功能区单独分开,再以半室外的公共走廊串联,或者两个功能区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这种布局形式使得师生需要穿越很长的距离才能从教学单元达到文体活动单元,只适用于低频次文体活动的教学模式。而对于文体课程比例较高的国际学校来说,相关的功能区布局应该更加灵活与集中。

  重庆哈罗礼德学校设置了体育、文艺和科学三大活动中心,在空间组织上将其与教学区相邻布置在公共走廊的两侧,大大缩短了师生日常的使用流线。交通空间也不止是通行空间,而是通过空间设置、功能复合、设施共享等方式赋予其交流、学习、探讨、娱乐等多重功能,构建了一个“文”“体”“教”“学”于一体的集中式学习与活动场所。

  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节点空间也经过精心设计。比如门厅的尽头是一个天窗,自然光从屋顶倾斜而下,不仅具有增强室内采光的功能,还可以作为一个连通外界的微型景观,在视觉上形成聚焦,鼓励师生们驻足停留,积极展开交流和讨论。这类节点空间可以作为师生开展和组织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既具有连接功能区、实现多场景教学的实用价值,又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仪式性。[3]

  橘郡美高中国总校也十分重视校园功能区的设计,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个性与创新将成为教学的重要看点,这就要求学校进一步扩展公共空间,打破固定功能设计思维,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拥有更多活动与交往空间,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

  教室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都遵循着“老师-学生”、“讲台-课桌”的二元对立格局。而“外向型”学习空间要求打破这种格局,实现更加多样和灵活的教室设计,以满足多元教学需求。其特点主要是空间灵活、设备可移动、桌椅设施易于变换拼接、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区别于传统校园以编班教室为中心,重庆哈罗礼德学校设计了更加灵活的教学空间单元。首先,国际学校在教室以外不再设置教师独立办公室,教师所有的教学与办公活动都在教室内的办公位上实现。这一改变释放了原本作为集中办公室的教学单元北侧空间功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北侧空间放置活动室、公共交流活动区等多类型功能空间,作为非正式的交流、演讲、学习空间以及开放式的合班教学空间。

  其次,在教室内部的设施布置方面,不同于传统学校以讲台上的教师为中心、学生桌椅在讲台下整齐排布的布局模式,重庆哈罗礼德学校的教室单元桌椅布局以去中心化、限定少、组合性强的自由化方式排布。学生无需被限定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可以根据课程需求自由、灵活地移动。[3]

  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也创新了校园内的学习空间布局。经过两年的筹备,今年三月,深外国际部的大学预科(DP)中心成功落地并投入使用。该设施建设的初衷是为DP学生提供大学预科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助力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作为DP学生专属的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DP中心的设计完全服务于DP学生。升学辅导员和DP课程协调员在DP中心办公,为DP学生更加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提供极大的便利。DP中心同时可以最大化实现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教室既开放宽敞又私密独立,可以根据师生的不同要求营造差异化的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例如布置成宽敞通透的考场或多小组学习的协作空间。

  学习空间不仅包括现实空间,还包括虚拟空间。随着各项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活动势必会越来越多地转向数字化。在“外向型”学习空间这一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学习社区中,学校可以利用AR、VR、MR,为教学提供效能支持,还可以使用数据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搜集学生各方面学习的行为节点标签,实现教学过程数据化,评估学生学习特征与优势潜能,并为每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检表”,帮助教师研制出个性化学习方案。

  深圳评选出了“苹果杰出学校”(Apple Distinguished School),其评选标准也为学习空间向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外向型”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所采纳,它灵活、智慧、可重组的特点为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国际学校的教学制度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所。这种空间设计可以促使学校的学习空间从“为集体授课而建”向“为个性学习而建”转变,为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创造条件。

  [2] 张晨阳. 都市高密度背景下的国际学校设计[D].清华大学,2016.

  [3] 赵坚,张颖颖,霍敏.多元诉求影响下国际学校的设计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哈罗礼德学校为例[J].世界建筑,2022(11):122-1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浙江衢州一生物科技公司仓库起火,当地应急管理局:明火已扑灭,无人员伤亡

  AlphaFold 3登上Nature:所有生命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都被AI预测了

  不必再迷信顶级超频主板!CVN Z790D5方舟评测:可能近期最值得买的Z790

  七彩虹CVN Z790D5 ARK FROZEN方舟:星际设计,性能新高度